兩會聲音 | 吳洪亮:關于用好文化引擎,帶動城鄉發展的提案
日期:2023-03-09
近年來,各地興建博物館、美術館,舉辦雙年展、大地藝術節等藝術活動,可謂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美術館前長長的人流,鄉村里樹立起的藝術新地標,的確令人興奮。然而,很多耗巨資投入的文化項目試圖建構品牌影響力,吸引游客,繼而拉動經濟,但由于沒有核心競爭力,熱鬧一陣后很快就沉寂了。于是,我們看到不少“僵尸博物館”、荒蕪的文化廣場,以及僅有“首屆”的雙年展、只做過開館展的美術館,抑或雖在延續但面臨概念老化、日趨疲軟的項目。要讓文化引擎真正發揮作用,不僅需要創新的勇氣與熱情,更重要的是深入的調研、有效的規劃、長期的戰略、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及有良好黏合度的觀眾群體。
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文化項目不僅是文化的事情,它也會具有社會的屬性、經濟的屬性甚至政治的屬性,其本身就是個綜合體。越是在地性的項目,越是鄉村的項目,越需要開闊的視野,越不能拍腦袋、“大水漫灌”似的一哄而上。前期的調研與規劃需借助多方力量、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才會產生真正的效能。
2.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品牌的形成是需要長時間孵化的,因此,不僅需要有獨特的眼光、強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堅持長期主義。在項目規劃之初,做好“五年計劃”甚至“十年計劃”非常重要。不因一時一事而迷惘,不因人員更迭而改變,才會真正賦能一方。
3.文化項目應建立符合其發展規律的評價機制。譬如雙年展,既不能成為政府單向投入的放禮花式的狂歡,也不能成為經濟訴求的工具。評價一個文化項目機制的科學性是保護藝術本體價值、尊重其發展規律,從而保證項目運轉、獲得合理回報的基礎。
4.文化自覺催生文化自信。更開放、更具探索性的觀眾群才會產生更獨特、更具未來的博物館、美術館和雙年展。我們過往的美術教育體系或許已然無法匹配今天的展覽及藝術活動。故而,多層面的藝術教育,尤其是藝術發生學等知識的普及才是藝術可資發展的真正命脈。
用好文化引擎,不僅可以點亮一市一鄉,更可以將軟實力轉化為硬道理。然而,這并不容易,需要摸準文化藝術的性格,懂得它的內在規律,最重要的是必須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才能得到文化的真正紅利。(中國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