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以通衢——2022武漢雙年展啟幕亮相
日期:2022-12-31
2022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與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武漢市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武漢美術館、合美術館協辦,以“藝以通衢”為主題,以“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為策展關鍵詞的“2022武漢雙年展”,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隆重啟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以視頻方式發布開幕賀詞,武漢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吳朝安在開幕式上致辭,并宣布武漢雙年展開幕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開館。
范迪安主席在致辭開篇中說:時代大潮奔涌向前,江城武漢宏圖大展。值此“藝以通衢:2022武漢雙年展”開幕及武漢美術館(琴臺館)開館之際,謹和馬鋒輝書記、吳為山館長三位總策展人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和策展團隊全體同仁表示熱烈祝賀!他在致辭中強調:雙年展是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興旺發達的標志,2022武漢雙年展立足武漢,面向世界,以開闊的文化胸懷匯集全球藝術優秀成果,以創新為主題彰顯中國藝術的時代精神;通過城市、文化、創新、生態、開放五個專題板塊,展示中國藝術創造與國際藝術發展的共同趨勢,展現守正創新、探索開拓的藝術發展氣象;通過三館合力、全城聯動的組織架構,使藝術走向城市生活,走向公眾審美視野,為公眾帶來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視覺藝術體驗。這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禮贊,也是武漢英雄城市奉獻給人民的藝術盛典。
他說,武漢美術館(琴臺館)的落成開館,是新時代中國美術館事業蓬勃興旺的標志,為推動武漢市、湖北省的美術創新發展提供了嶄新平臺,有助于促進中部地區與全國美術乃至世界藝術的展示交流。武漢美術館(琴臺館)的建筑設計與環境營造富有現代美感和專業水準,將成為廣大公眾參與互動、理解藝術創新、激發創造精神的審美家園,使高山流水、千古文脈匯成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繁榮興盛的交響。
文以載道,藝以通衢。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中,2022武漢雙年展將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推動城市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共生并茂,構筑武漢新發展格局和面向世界的城市形象作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美協作為該展的主辦單位之一,借鑒國內以及國際上其他同類展覽的寶貴經驗,科學推動武漢雙年展各項籌備工作按時進行,努力開創、打造國際美術雙年展籌備的“武漢模式”。為體現2022武漢雙年展的國際視野、中國情懷和武漢特色,組委會共邀請20余位國內頂尖藝術家和專家學者,組建策展團隊,并確定三位總策展人。
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5月31日,展覽開展期間,將有來自中外285位中外藝術家及團隊的446件(組)優秀藝術作品,以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以及藝術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在位于漢陽月湖之畔的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漢口百年歷史風貌區的武漢美術館(漢口館)、武昌野芷湖邊的合美術館三館同期展出。展覽在“藝以通衢”主題下,設立“文化樣態”“城市形態”“創新動態”“綠色生態”“開放姿態”五個展覽板塊,分別由邵曉峰、吳洪亮、邱志杰、盛葳、張子康擔任分策展人。
展覽通過五個專題,深度探討世界、人類、自然、科技、文化等多態合一、多態共生的關系命題,體現我國新時代踐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文化樣態”聚焦武漢文化發展脈絡,展現武漢獨特的歷史文化印記,運用對比性、交融性、匯聚性、綜合性的呈現,有機表現不同文化階段語境中的多樣藝術形態;“城市形態”從城市行為學、心理學等角度進行創新研究,強調運用包括視覺藝術在內的多維藝術呈現方式來透視城市與人的現時狀態;“創新動態”特別強調互動性、體驗性,運用數據處理、人工智能以及熱成像、激光雷達等新技術,表現科技與審美結合的創新成果,讓觀眾獲得強烈參與感;“綠色生態”以視覺藝術方式深度參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藝術表達不僅關注自然生態,也展現人文形態,將自然和人文兩套生態系統創意融合,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開放姿態”運用國際藝術資源,充分展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作品,體現出全球藝術家對于世界不同的觀看和理解方式,以未來視野探索藝術表達和交流的各種可能性。
武漢雙年展聚焦當代藝術創作新成果,滿足公眾審美新需求,以藝術觀照時代,與城市同頻共振,讓交流促進發展,通過藝術敘事講好武漢故事、中國故事、世界故事。這也是對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具有創新探索意義的視覺藝術成果的一次立體性梳理、創作與展示,體現了藝術創造上“各美其美”的多彩景觀,彰顯了藝術交流和審美上“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展現了中國藝術和全球藝術的交融共通,使“藝以通衢”這個主題成為學術內涵深厚、形式結構新穎、藝術感受度高的視覺大觀。
2022武漢雙年展開展期間,還將開展學術論壇、美育志愿行動、藝術之旅等多場文化藝術活動,讓展覽“走出”場館、走入城市生活,為公眾帶來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視覺藝術體驗。(中國美術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