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在當代的發展
日期:2022-10-27
何為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心理干預的一種,區別于以語言為溝通的心理治療,是一種以提供藝術素材、活動經驗的治療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溝通療法而言,藝術治療的場景更加靈活,表達方式更加親切,雙方相處壓力小,更容易達到與患者心靈上的溝通。
在藝術治療中我們通常采用藝術欣賞與引導性藝術創作,把藝術作為非語言的溝通媒介,配合當事人的發散性思維,緩和情感上的沖突,提高當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抒發負面情緒達到凈化情緒的目的。
藝術治療的發展
在現有文獻記載中,藝術治療起源于歐洲,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精神病患者通過表達性的繪畫方式來反映自己的情緒,尋求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平衡。20世紀50年代,英美兩國在該領域逐漸起步,部分藝術家嘗試融入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并得出藝術方法可以預防和解決心理學上的疑難雜癥的結論,標志著表達性藝術逐漸登上心理干預的歷史舞臺,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90年代初期,在美國紐約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藝術醫學大會標志著“藝術醫學已經進入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新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也率先在香港啟航逐步向內陸發展。
鑒于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殊性,我國在藝術治療領域的發展也存在著明顯側重,在近十年的發展中,關于該領域的文章大多是音樂治療方向的,加之配合傳統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其臨床性也大大增加——2022年4月5日,四川省醫療保障局發布的《關于正式公布144項新增和修訂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及價格的通知》中新增“音樂療法”等康復項目,通過針對性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改善特殊人群的肢體、情緒、認知等社會功能,消除不良癥狀,提高自我覺察力與自我認同感。
四川作為大陸第一個把音樂治療納入醫保的省份,不無在向外界釋放信號,藝術治療專業即將實現從小眾向大眾的跨越。藝術與心理不再是空中樓閣,它們將以一種日常化的方式存在著,進一步減少人民的病恥感,降低反移情處理矛盾,擴大服務范圍,做到助康復,治未病,促進國家心理健康發展。
注:
表達性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電影、書法、戲劇、詩詞等多種藝術形式。
音樂療法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一種,其依據中醫的五行理論與人們容易出現的負面情緒,如暴躁、壓抑、悲哀、憤怒、絕望等選擇宮、商、角、徵、羽5種民族調式音樂的特性,進行針對性治療。
反移情是指治療師對來訪者的情緒反應,處理不當可能會加劇醫患矛盾導致治療終止。
(辜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