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文藝“為人民”永不變
日期:2022-05-23
“要把小魯藝和大魯藝結合起來。你們會問,小魯藝我們知道就在橋兒溝那里,那大魯藝在哪兒呢?大魯藝就是社會嘛!”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時任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院長周揚的邀請下來到魯藝,鼓勵文藝工作者投身于廣闊的社會,為群眾創作,讓自身成長,用人民的文藝為人民服務。
“每一場都會有不同的點打動我,每一場演出我也會不斷地尋求突破點,力求用每一個細微的肢體語言和每一句真切的唱腔去打動臺下的觀眾。”2022年5月17日,紅色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全新升級后在陜西延安拉開了今年演出季的大幕,畢業于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田洋,扮演劇中的“院長”已是第七個年頭,但她堅持與飾演“烈士遺孤”的小演員在演出前早早來到劇場進入狀態,只為將紅色精神更好地詮釋和傳承。她說:“作為文藝工作者,只有堅持、熱愛、尊重和敬畏,才能切實服務好觀眾,自身也才能真正成長。更何況作為新魯藝人、新延安人,我更要以實際行動踐行光榮傳統。”
8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這一精神持久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藝術作品竭誠為人民服務。
“一定能夠創造出許多為人民大眾所熱烈歡迎的優秀的作品”
“你們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沒有雞蛋吃了。”這是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對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柯仲平等人所說的話。80年后的今天,對于這句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比其他人有著更深的感悟,因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就是1938年在毛澤東的親自倡導下成立于延安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老團長柯仲平當年參加了文藝座談會。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紅色戲曲團體,民眾劇團始終遵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的形式編演革命新內容。”李梅表示,“你從哪達來?從老百姓中來。你又要往哪達去?到老百姓中去。”民眾劇團的先輩就是唱著這首團歌,把“新秦腔”送到陜甘寧邊區的圪梁梁、溝坎坎。
1942年,在文藝座談會上,柯仲平講了民眾劇團的演出盛況,劇團每到一地演出完畢離開時,群眾總是戀戀不舍地把劇團送得很遠,并送給他們很多慰勞品。毛澤東同志聽后,詼諧地笑著說:“你們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沒有雞蛋吃了。”
“我相信,同志們在整風過程中間,在今后長期的學習和工作中間,一定能夠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夠創造出許多為人民大眾所熱烈歡迎的優秀的作品,一定能夠把革命根據地的文藝運動和全中國的文藝運動推進到一個光輝的新階段。”在《講話》中毛澤東同志這樣說。
從民眾劇團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84年來,《血淚仇》《梁秋燕》《趙氏孤兒》以及“西京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一大批劇目,記錄時代,回報人民,在群眾的掌聲和肯定中成為名作。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這與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精神一脈相承。”李梅表示,“作為新時代的戲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用心、用情、用功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歌唱中國人民、凝聚中國力量。”
對于同樣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出的河北省話劇院(其前身是冀中群眾劇社和冀南文工團)來說,《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骨肉親》等劇目,就曾深受解放區廣大軍民的歡迎,后又相繼創作演出了近130部戲劇作品,推出了一部部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現實主義佳作,《紅旗譜》《戰洪圖》《艷陽天》《張燈結彩》《處處是春天》《老八路與小哥們》《春打六九頭》《尋找李大釗》《詹天佑》等,無一不是來自沸騰的現實生活。
“我院始終堅持黨的文藝路線,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為擅長創作演出農村題材劇目,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鄉土劇團’。”河北省話劇院院長黃平安表示,“文藝工作者就是要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抒發百姓心聲,也只有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代言,才能實現自己的藝術價值。”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
1942年5月23日,文藝座談會舉行最后一次會議。關于“為什么人”的問題,毛澤東同志說:“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
“延安文藝座談會明確提出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目標,影響深遠。”山東省京劇院黨委書記、院長蔣慶鵬說。“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是所有文藝單位開展工作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延安文藝座談會突出強調了革命文藝的重要作用,對之后的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80年來,正是因為牢牢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全國的文藝事業才有了今天的繁榮。
過去幾年,為復排好京劇《奇襲白虎團》,山東省京劇院堅持“全院發動”“AB角管理”,讓演職員通過對經典的排演凝練斗志,進一步學習藝術發展規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生動載體,人才是傳承戲曲、創排劇目的關鍵。我們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搜尋好題材、好故事的過程中,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讓年輕一代演職員在劇目創作中得到歷練,通過推出更多、更精彩的文藝作品,更好地滿足民眾的多樣化需求。”蔣慶鵬說。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對當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進一步發展與弘揚。”黃平安表示,“我們文藝工作者看到了文藝扎根生活、服務人民的重要性和永恒性。我院將繼續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作更多佳作,書寫時代,服務人民。”
“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
強調人民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一文藝觀,是《講話》的閃光論斷。毛澤東同志提出,“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能進入創作過程。”
川西高原,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口白雪皚皚。近期,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四川人藝”)黨委書記、總經理羅鴻亮帶隊的一支主創團隊正在此進行采風創作活動,體驗一線建設者的工作與生活。
“放手讓他們去闖,讓他們成為四川戲劇的頂梁柱,未來成為全國戲劇的拔尖人物。”羅鴻亮深知隊伍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而最能讓年輕演員成長的地方就是火熱的一線。
文藝為人民服務,藝術家心里清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創作的源頭和活水。“四川人藝一直遵循的創作原則是:到一線,與最基層的人民、與具象的人民打交道,讓他們作為舞臺的主角和創作的中心。這次‘兩路’(川藏、青藏公路)題材采風也不例外。”羅鴻亮表示,到一線去汲取創作的養料,在四川人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近十多年,四川人藝深度挖掘巴蜀文化,創作了《蘇東坡》《塵埃落定》《茶館》等一大批舞臺作品。未來,四川人藝會秉持初心,將一方人文歷史融入藝術作品,打造獨具四川巴風蜀韻特色的戲劇品牌。
“80年過去了,毛澤東同志關于文藝的表現對象和文藝創作的主體定位為人民的論斷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西安演藝集團戰士戰旗雜技團團長張權說:“近兩年來,我們在創排新版《天鵝湖》《星光燦爛之如夢長安》《戰魂——第三戰隊》的同時,堅持常年下基層開展公益演出,向群眾學習,接受群眾的檢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待,緊緊依靠人民,在情感上貼近群眾,在守正創新中展現擔當,從時代進步中汲取力量,用優秀的文藝成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文化報 統稿:秦毅,參與采寫:秦毅、范海剛、李秋云、蘇銳、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