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楊曉陽:盡快徹底解決藝術實踐類博士弊端
日期:2022-03-11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高等專業藝術教育,比如美術、音樂、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只重學歷、重理論研究,而不重視實踐的問題。藝術院校歸屬教育部后,按普通專業來對待,拿普通專業的規律來對待藝術和藝術教育,評職稱論文、理論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術,用論文來授學位、評職稱。高等院校錄用美術教師,首先考慮的也是學位。學位最高的是博士,而博士是哲學層面的多學科支撐的尋找事物普遍規律的理論專業的產物,全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實踐專業的博士。高校教師清一色全要的是博士,就必然會造成重理論、輕創作創新的問題。美術學是研究美術的學科。但美術是美術創作本身,是實踐,是應重視極端個性發揮的專業,不等同于美術學。美術是畫畫、是實踐,相當于文學中的曹雪芹,美術學則是理論,是研究美術的第二性,相當于紅學、紅學家,沒有美術,哪來美術學,沒有曹雪芹,就沒有紅學,更沒有紅學家。但出于待遇與職稱評定的原因,出現了“實踐類博士”的說法。這雖然解決了藝術教育工作者待遇問題,教育部同時也在考核方面被迫逐漸以“實踐”內容的加強為標準,教育部也認識到其中的問題,并且已著手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仍存在著概念的混淆問題。主體純藝術專業藝術家并非“應用型人才”,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研究事物“普遍性理論”類似哲學性質的博士。既不是純理論專業,也不是工藝美術的應用型專業。純藝術專業是人類最敏感、最前沿、最先知的部分,淡化純藝術專業性質將使人類全部生活暗淡無光。
因此,我長期呼吁實踐類博士概念和實際內含混淆的弊端,請教育部思考,盡快糾正這種現象,透徹地認識其專業本質,將實踐的高峰與理論的高峰待遇等同對待,即將實踐類的終極學位及教師職稱與理論的終極學位及教師職稱等同對待,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特殊性,才能促進藝術發展從高原邁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