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盡快建設“中國藝術史博物館”、盡快徹底解決藝術實踐類博士弊端
日期:2022-03-10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
一、盡快建設“中國藝術史博物館”
今天,我們面臨著藝術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現狀,這一現狀與我國缺乏廣泛的藝術史教育不無關系。如果社會對藝術的基礎知識不了解,對藝術發展的歷史每一個階段的特色和藝術發展的線索沒有基本的認識,那么民眾對當代藝術作品價值的判斷將沒有標準和依據,進而導致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僅僅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以至于人民的審美和市場缺乏對“高峰”的需求,導致“高峰”沒有平臺、沒有市場。這對我國藝術發展從“高原”邁向“高峰”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藝術史被廣泛地從學前教育一直貫徹到終身教育,它是每一個公民的必修課,對藝術史的基礎知識的廣泛了解,使得社會整體對藝術創作、藝術創新的認識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反觀我國的現狀,全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然偏低,在高等教育里藝術教育又很薄弱,加之我國沒有藝術史博物館,種種原因使得國民雖然有一定的審美需求,但對藝術的認知仍然處在初級階段。
因此,我們應該盡快建設具有自己文化傳統的中國藝術史博物館。使得中華民族對自己的藝術的發展線索有所了解。同時,只有建立了中國藝術史博物館,才能連接世界藝術史、看到人類藝術發展的共同點。所以我建議要盡快建立中國藝術史博物館,要盡快立項,要組織落實、人員落實、計劃落實、經費落實,要有時間表,要有路線圖,要有最終的目標設定,限期高標準地建成中國藝術史博物館。這將對中國文化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盡快徹底解決藝術實踐類博士弊端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高等專業藝術教育,比如美術、音樂、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只重學歷、重理論研究,而不重視實踐的問題。藝術院校歸屬教育部后,按普通專業來對待,拿普通專業的規律來對待藝術和藝術教育,評職稱論文、理論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術,用論文來授學位、評職稱。高等院校錄用美術教師,首先考慮的也是學位。學位最高的是博士,而博士是哲學層面的多學科支撐的尋找事物普遍規律的理論專業的產物,全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實踐專業的博士。高校教師清一色全要的是博士,就必然會造成重理論、輕創作創新的問題。美術學是研究美術的學科。但美術是美術創作本身,是實踐,是應重視極端個性發揮的專業,不等同于美術學。美術是畫畫、是實踐,相當于文學中的曹雪芹,美術學則是理論,是研究美術的第二性,相當于紅學、紅學家,沒有美術,哪來美術學,沒有曹雪芹,就沒有紅學,更沒有紅學家。但出于待遇與職稱評定的原因,出現了“實踐類博士”的說法。這雖然解決了藝術教育工作者待遇問題,教育部同時也在考核方面被迫逐漸以“實踐”內容的加強為標準,教育部也認識到其中的問題,并且已著手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仍存在著概念的混淆問題。主體純藝術專業藝術家并非“應用型人才”,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研究事物“普遍性理論”類似哲學性質的博士。既不是純理論專業,也不是工藝美術的應用型專業。純藝術專業是人類最敏感、最前沿、最先知的部分,淡化純藝術專業性質將使人類全部生活暗淡無光。
因此,我長期呼吁實踐類博士概念和實際內含混淆的弊端,請教育部思考,盡快糾正這種現象,透徹地認識其專業本質,將實踐的高峰與理論的高峰待遇等同對待,即將實踐類的終極學位及教師職稱與理論的終極學位及教師職稱等同對待,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特殊性,才能促進藝術發展從高原邁向高峰。(中國國家畫院)
北京文徵明書畫院——全國實力派藝術家成長的搖籃、共同的精神家園!歡迎加入!聯系電話、微信:1326007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