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院院長邱志杰|什么是社會美育
日期:2024-06-24
邱志杰(天津美術學院院長、中央美院科技藝術研究院院長)
今天很多人說自己是做美育的,但實際上到了實操層面,多是在做藝術教育。因此有必要在目標、內容上都對二者加以區分。
首先,美育的目標不是培養藝術家,是啟發人們懂美,感受美,提升感受力。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藝術家。二者有如是區分,也有聯系: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甚至是主渠道,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覺得什么是美。美育大于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不是美育的全部,但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抓手。
美是一種感受力現象,經常和愉悅有關。藝術也是一種感受力現象,有時候和不愉悅有關。
尤其是實驗藝術,經常挑釁感受的常規,經常從驚奇和顛覆習慣入手,一開始的經驗經常并不是愉悅的。
但到了更深的層面,二者又是接通的,都涉及到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活躍,涉及感性和理性層面的解放感、蘇醒感、邊界消融感、思路敞開感,關注點活躍度,也就是一種走出套路的創新狀態。從神經科學角度,或許很接近于“心流”狀態,美學是感受力學,美育以提升感受力為目的。感受力的細膩,感受力的敏銳,感受力的豐富,應該是美育的核心內容。
因此,我們需要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不是美育的唯一手段。我們同時還需要一些藝術教育之外的美育的內容。
那應該是什么呢?
美育內容上應該包含:藝術教育、生命教育、心靈教育、情操教育等,而且它也離不開知識性的自然教育、科學教育、歷史教育等等。沒有歷史教育,看見廢墟是沒有能力發思古之幽情的,那是感受力的遲鈍;沒有科學教育,看見向日葵花盤不知道斐波那契數列,只想到炒瓜子,那當然是對美的感受力的遲鈍。最終,美育還應該包含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育,這和藝術教育的關系就更加密切。
方式上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等等。
那么,什么是社會美育?
對象上,對社會公眾開展美育。不是以培養專業藝術家為目標,而是以提升普通人的感受力的敏銳、豐富、細膩為目標,知道提升普通公眾的藝術欣賞能力、身心健康和創造力的活躍。
場所上,在社會空間中開展美育。走出象牙塔,走出白盒子,走出教室,因地制宜,在菜市場、餐廳、家庭、車站、醫院、街頭、停車場、公園、衛生間等等多種多樣開展美育工作。根據空間條件、活動人群、核心業態特征開展美育工作。
方式上,用社會性方式開展美育。根據特定對象和特定時機,利用生產生活中的活動,結合生產生活業態,一邊買菜一邊進行美育,一邊捕魚一邊進行美育,見縫插針,順勢而為開展美育。方式上,大量采用聚會、聚餐、比賽、交換、集市、征集、問卷、評選、討論、辯論、眾籌等多種多樣的社會互動手段,激發社群能量,在人群互動中實現美育的目標。社會美育需要社會參與。
目的上,為了推動社會進步而開展美育。美育的目標在于人的素養、能力和幸福感的提升。這即關乎個人幸福,也關乎社會整體的福祉。
社會美育應致力于提升社會凝聚力,對抗社會解體和原子化;
社會美育應提升社會互動,防止階層固化和圈層板結;
社會美育應提升社會公平,反對社會隔離和歧視;
社會美育應提升社會公德,凝聚社會共識,助力社會治理。
社會美育工作站致力于社會美育,研究和匯集上述所有的社會美育手段,成為社會美育從事的同志們的交流平臺。
當前,我們已經大量研究當代藝術手法如何滋養社會美育工作,把它們介紹給不熟悉當代藝術的各地的社會美育和公共文化活動工作者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我們還急需開展的是藝術教育之外的美育。
比如:如何欣賞一朵云。